在雨润集团发布2017年半年报的前一天,民营企业500强名单公布。在这份名单上已经没有了雨润集团的名字。主营收入继续大幅下滑,巨额债务要偿还,多个诉讼官司缠身,现金即将断供,大幅裁员,更无奈的是,集团的创始人、最大单一股东至今仍无消息。这个曾经的肉业巨头似乎已经回天无力了。
随着雨润集团上半年业绩的发布,曾经肉制品巨头再无南北之争。近日,雨润集团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年报,雨润食品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8.0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5.4%;净利润亏损5.5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亏25.07%。
贷款逾期,靠裁员减负
雨润集团的亏损从去年就开始了,根据公告显示,去年收入下降17%,亏损金额高达23亿。而上半年的收入仅为58亿港元,和雨润历史上的最高业绩2011年的同期165亿港元相比,仅为三分之一。
亏损的金额虽然相比而言有所收窄,但是雨润集团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据公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雨润集团逾期的贷款为71.5亿港元,其中67.5亿港元的贷款将在一年内到期,而集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持续经营的能力堪忧。同时,多家银行、建筑商及地方政府,已经对雨润集团提起诉讼,以这种法律方式请求还款。
在这种情况下,集团为了减少开支,对部分岗位采取了进一步的压缩措施。根据公告披露的信息,雨润食品员工人数由上年末的1.2万变成了报告期的1万名,裁减了2000名员工。
即便是这样,对雨润的整体负担来说,也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集团仍在以出售非核心资产来减轻压力,并且仍在寻找潜在的策略性投资者。
多元化发展埋隐患
雨润集团的名声多来自于雨润食品,当初雨润集团以食品行业起家,这么多年来,雨润食品确实是雨润集团的核心业务。但其实,雨润集团还同时涉足地产、商业、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
2002年,雨润集团收购南京河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进军房地产。虽然此前雨润集团也进行过并购,但是此前的并购行为多属于肉制品产业链的整合,是上游养殖及物流的建设。
在进军房地产之后,雨润的触角又伸向了金融领域,成立利安人寿保险公司;此外还与梦工厂、迪士尼等品牌合作。
但是多港元化的发展并没有给雨润集团带来成功,从2010年开始,雨润旗下的地产、旅游和物流业务就频频曝光,尤其是地产业务。
雨润集团的多元化扩张,本身就是依赖政府的补贴,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雨润集团获得的补贴额占累计净利润比例高达46.38%。这也意味着,一旦失去政府的补贴,雨润集团的多港元化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主营业务随着行业内发展不景气而导致盈利下降。特别是在2015—2016年,国内的生猪价格暴涨,食品厂商除了要面临生猪价格的上涨,还要面临消费者需求下降的双重压力。面对这种压力,深耕于肉制品行业的双汇集团,除了迅速的扩大市场份额以外,还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得到了国外低价的猪肉源头,以此来抵御国内肉价上涨的压力。
而此时的雨润集团,却因为早期的过度扩张,发展乏力。主业在2012年遭遇食品安全的危机之后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而副业不仅没有给主业带来利处,反而拖累了主业,使雨润集团积重难返。
此前,有媒体统计2008—2017年,这十年雨润集团的营收情况。雨润集团的净利润从2012年就开始大幅下降,在2012—2014年,这三年中净利润也仅处于勉强维系的状态,从2015年开始,之前大手笔扩张的负面效应显现,而主营业务也没有跟上扩张的步伐,这就导致了雨润集团的大面积亏损。而与雨润多元化发展不同,双汇集团就深耕于肉制品行业。两份中报统计表对比就可以看出端倪。
创始人至今仍无消息
雨润集团到今天这个惨淡的地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集团的创始人至今仍无消息。2016年3月,雨润集团的创始人、最大单一股东祝义才被检察机关在国内执行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措施。直到现在雨润集团表示,尚未收到任何对该事件的更新及未能与祝义材接触。
由于集团创始人被调查,属于突发事件,这对整个集团的发展以及找那个长期战略、政府补贴和合作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并且当时的雨润集团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导致这种亏损的主要原因还是雨润之前的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出现了问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进行整体改革,而不仅仅是出售非核心资产。
但是目前,整个雨润集团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虽然高层管理者依然在维持集团的日常经营,但是在公司的决策层面,依然缺乏能拍案决定的决策者。
2017年8月24日,在公布的“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名单中,已经不见雨润集团的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