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行业的稳定性规避剧烈波动
大涨之后必有大跌。市物价局在最近的一份价格动态分析中提出,需要关注的是,养殖户基于“生猪价的大涨之后必有大跌”这一规律性认识,为避免风险,对生猪补栏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
同样,国家统计局六安调查队二季度调查显示,二季度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出栏和存栏结构出现新动向,肥猪出栏量和仔猪存栏量双双逆市下降。这也即意味着,生猪生产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因而加强监测研究,实现行业的稳定性是重中之重。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生猪规模化、产业化是必然趋势,只不过无行政力量的推动显得过于缓慢和吃力。那么在政策的扶持之下,如何实现这个行业的稳定性呢?
我们来听听养殖户的建议。
对于如何实现生猪行业的稳定性,宋永成认为,首先可以借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生猪最低收购价。在平衡点附近设置最低收购价,这样可以保证养殖户不至于有太大亏损,为其从事生猪养殖提供基础保障,在此基础上,进行养殖户的自然淘汰,这是实现行业稳定性的基础。他说,既然可以实行冻肉储备,那么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也会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其次,生猪养殖需要的饲料、药品最好有个统一标准,就如同卫生标准一样,最好实现县、市级区域性统一,这样避免出现大范围生猪疫情,否则,可能会出现交叉感染,这也是实现行业稳定的一大关键因素。
再次,生猪养殖管理部门最好统一协调。目前大方向是农业畜牧局管生产,商务局管销售,虽然看上去很明晰,但容易导致生产和销售的脱节,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管理单位,综合把握。
最后,对生猪产业的扶持,要有针对性,有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出台大笼统政策,这样无异于产业发展,在应急之后,还会出现大波动。
国家统计局六安调查队综合科科长王奎提出了一些调查意见。他认为,虽然规模化养殖渐成趋势,但养殖方式需要加快转变,许多养殖场仍然是传统式养殖方式,这不利于产业化的提升,也不利于生猪养殖的长期稳定。他建议,对规模养殖应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对于广大散养户,鼓励和引导组建养猪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同时他强调,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协作,密切跟踪生产和市场变化,做好形势研判,主动引导广大养殖户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来优化调整生产结构,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张传豪 齐盈娣)
编后:
一事物,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经济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吸引更多的资本涉足该领域;但由于涉足该领域的各方资本超过了行业应有的饱和度,进而引起价格下跌,一部分资本退出该领域。市场就是在这样的波动中实现动态的平衡。
生猪价格涨涨跌跌,本应是平常之事,但自2007年以来,生猪价格的波动,就很少有“平凡”之时。
“雁过留声”,察历史而鉴之。不同寻常的价格波动之后,我们需要审视波动的原因,影响,并着手反观和修正我们所采取的应急之策,避免紧随而来的反向波动,进而实现行业的相对稳定。
基层管理部门理应掌握生猪养殖和市场反应的第一手资料,掌握新情况,发现新动向,就掌握的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可供问题解决的参考性意见,不因地方小,能力有限而不作为。肉价波动虽属全国性,但各地认真调研,实际掌握和反映情况,有可供实施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国家作出产业发展决策,实现行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