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频道 政策法规频道 行业标准频道
品牌建设频道 企业综合频道 商务中心频道
数据中心频道 专题中心频道 互动中心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产品质量类食品安全论坛专题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 → [文]食品安全,谁是“把关人”?

[文]食品安全,谁是“把关人”?


肉业网  http://www.chinameat.cn
2016/12/27 11:34:33  459点击

      “您认为提升食品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北京晚于10月底开展的“2016年北京市民放心食品大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参与读者认为“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严惩成为常态”是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最有效“处方”。

 
    保障食品安全,的确不能单纯依靠企业的“高尚情操”以及个人的“火眼金睛”。社会问题的解决,终究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全面整顿。
 
    近些年,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总能轻易点燃公众的愤怒,“原罪”者承受公众的口诛笔伐实属咎由自取。不过,人们似乎也早已习惯火力全开责怪食品监管部门。
 
    “食品安全责任重大,活多且密,人手不够……为什么挨骂的总是我们?”这是来自监管部门第一线声音,他们也很委屈。人们迫切需要政府给出一颗扭转食品安全形势的“定心丸”,却忽略了彻底扭转需要过程,需要时间。
 
    近年来,食品监管部门一再定下严管决心,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逐渐增强。那食品安全问题为何还不断涌现?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的市场现实决定了食品领域监管困难。中国食品的生产和流通,是由千千万万小规模从业者组成的,要实施一家一户的监管几乎不太可能,执法成本很高。试想一下,一家知名食品企业的源头,或许连接着多个小养殖户,企业稍有懈怠,食品安全就有风险。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这恰好揭示了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的短板——一些企业要从源头杜绝问题食品真的很难。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那样的雄厚实力,能从种植、养殖就形成规模体制,进而实现全产业链的安全把控。
 
    那么,是中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吗?
 
    作为参与新版《食品安全法》修订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目前食品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日渐明朗,在很多具体规定上,甚至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还要严格。深究原因,是一些企业对法律没有敬畏心,他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盲目扩大市场份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更是助长了无良企业的气焰。
 
    “劣币驱逐良币,在中国的食品市场尤为突出。”多位业内人士发出上述感慨。现阶段,即使屡登监管部门不合格名单的“惯犯”企业依然受宠。从这个角度讲,消费者也有必要提高意识和素质,他们的消费态度对保障食品安全也起着直接作用。
 
    当然,公众也不能把保障食品安全寄托于企业的自律与“高尚”,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关键还是要靠食品监管部门来大显身手。
编辑:中国肉业网.中国  
 相关信息
[文]第七届中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大会之兽
[文]内蒙古:从源头把关守护"两节"食品安
[文]着力提升监管水平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文]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26部门关于开展2
[文]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在福
声明:此文未经我网许可,不得转载!否则我网有权对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我网发布此文,只为给您做信息参考,请您慎重对待此文所发表的观点给您带来的任何影响和后果,我网对因此文给您造成的任何损失和影响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