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频道 政策法规频道 行业标准频道
品牌建设频道 企业综合频道 商务中心频道
数据中心频道 专题中心频道 互动中心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动物疫病类布鲁氏病专题防治知识 →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肉业网  http://www.chinameat.cn
2011/9/28 17:13:48  1349点击

    今年3月至5月,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27名学生和1名教师相继感染了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经调查:事故的原因为动物医学院的本科生上解剖与产科实验课过程中,接触了4只未经检疫的布病阳性羊。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介绍说: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主要通过怀孕动物的生殖道分泌物及流产胎儿传播,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造成以生殖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伤。人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牛种布鲁氏菌次之。布病在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发病人员也不是传染源。

  布病对人类健康是否产生危害,李胜利表示:布病是公认的危害最为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之一,人的布病病例几乎全部由布病阳性动物所致,人感染后反复发作,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其流行危害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农牧业和公共卫生事业落后的重要标志。布病阳性羊比布病阳性牛对人的危害更大,据统计,人间布病发病中,由羊所致的布病占到80%~90%,由牛所致的布病为10%左右。牛羊群中布病暴发,将导致怀孕母畜大量流产和奶产量降低,经济损失严重,如果布病流行,则会严重制约畜牧业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影响从上游的养殖到下游产品的流通和消费。

  如何防控牛羊布病的发生呢?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在全国范围内按省逐级建立布病检验监测体系

  查明各地区奶牛布病的实际流行情况,这是布病控制与根除的前提。鉴于在全国范围内调查布病的流行情况工作量巨大,建议在依赖现有兽医检疫监察体系的同时,可在国家兽医机构监管的情况下,组织奶牛行业协会、研究所、高校、检测服务公司等第三方组织来协助完成。

  2.评估我国奶牛适用的布病疫苗我国《生物制品制造与检验规程》中规定3种布病疫苗(M5、A19、S2)均可用于免疫牛,但即使国内学者对此也各执一词。

  因此,建议由国家权威机构组织,对各生产厂家、研究单位保存的S19等布鲁氏菌疫苗株的适用动物、效力、安全性、遗传稳定性等标准进行系统鉴定,选择出适用的疫苗株作为我国的布病防控疫苗种毒,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引进国际上应用良好的S19传统疫苗或疫苗株。

  3.实施犊牛免疫计划

  我国现行的布病免疫政策为“在疫病流行区和受威胁区,对易感家畜进行免疫,在春季或秋季进行一次免疫,奶牛和种公牛不得进行布病疫苗免疫接种”,而这在实践中并无约束力,并且一些奶牛场私下进行的疫苗接种干扰了正常监测和检疫的进行。

  4.推广更适合于奶牛群体布病抗体初筛的检测方法

  “十一五”期间,体系专家研制成功了几种奶牛群体布病抗体初筛的检测方法,且应用效果良好,如:奶液PCR、奶液ESLIA、血清间接ELISA、荧光偏振抗体检测等方法。其中血清间接ELISA、荧光偏振与竞争ELISA为OIE推荐的用于国际贸易的检测方法。奶液PCR与奶液ESLIA以奶牛的奶液为检测对象,检测方便,当样品中不低于100个布鲁氏菌时,奶液PCR即可检测出,而奶液ESLIA的敏感性可保证在200头牛的奶样中混合有1份阳性样品的时候得到确定的结果;血清间接ELISA与荧光偏振抗体检测可适用于包括奶牛在内的多种动物血清,在需要同时检测多种动物时尤为有效;竞争ELISA则是一种可以区分感染抗体与免疫抗体的鉴别诊断方法,适用于布病的实验室确诊。

  5.计划监测和检疫与定期监测和检疫相结合

  在犊牛计划免疫的基础上,通过奶液PCR与奶液ELISA对奶牛群整体的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进行评估;用荧光偏振技术、间接及竞争ELISA进行大规模检疫,从而明确各地养殖场的布病免疫、感染与发病情况,然后在免疫与未免疫牛群中剔除、淘汰布鲁氏菌感染奶牛群。检测区域内所有奶牛,将所有初步诊断为感染的奶牛隔离,确诊后扑杀。发生过感染的牛群,应间隔30~90天检验一次,共检测三次。如果又有阳性动物被检出,则检测需从头开始(即间隔30~90天检验一次,共检测三次),反复检测,直到没有阳性奶牛被检出为止。阳性奶牛是最主要的布病传染源,检测不到所有动物,检而不杀的现象对布病的防控最为不利,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扑杀牛的赔偿过低,奶牛场会尽量回避检疫,隐藏阳性牛,这只能依靠国家立法,说服教育,完善赔偿制度来解决。

  6.建立牛羊档案、标识系统与疫病回溯体系

  参考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根除布病的经验,布病反复根除而不净与布病患畜通过各种原因进入流通领域关系密切,若要根除布病,建立布病阳性动物种群与净化种群的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显得十分的必要,追溯体系是以新型唯一编码畜禽标识为载体,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通过标识编码、标识佩戴、身份识别、信息录入与传输、数据分析与查询,可实现从畜禽出生到屠宰各环节一体化全程追踪监管。通过实施标识系统,可有力地限制布病阳性动物种群移动,严厉打击、处罚私自买卖和转移病畜的行为,只允许净化种群繁育及提高净化种群的出售价格等措施,达到根除布病的目的。

  7.开展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布病防控工作

  布病的自然疫源性系指布鲁氏菌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传播,它是独立于人、畜布病之外的一个完整的传播疾病循环。布鲁氏菌现有的9个种中,沙林鼠、田鼠、鲸、鳍种已确定是自然疫源性的菌种,自发现以来有感染人、畜的病例出现,但在有人、畜感染的情况下,是否会发生转移则尚需关注。

  从家畜布病诱导的自然疫源区传播的疫情看,不同种布鲁氏菌与多种动物交叉感染的情况非常复杂,牛的布病大部分由流产布鲁氏菌导致,少量由羊布鲁氏菌,偶尔由猪布鲁氏菌引起,也有报道家畜布病可传染给野生动物,并在野生动物种群中稳定传播。人的布病基本上来源于家畜,羊是人布病流行的最大传染源,而且临床症状较重,不容忽视;而随着养牛业的快速发展,牛也成为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除羊、牛、猪、犬等家畜外,其他动物对人也是传染源,但影响不大。综上所述,即使是针对牛羊的布病防控,也不能单纯地从牛羊自身防控出发,建议同时开展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布病防控工作。

  8.加强高校、研究所试验牛羊布病检测工作

  从事牛羊方面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与牛羊接触频繁,被传染的几率高于常人。因此,必须注重对试验用牛羊的管理,购买试验用牛羊时需供畜方提供试验动物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由当地兽医部门发放的每头动物近期检疫合格证等,试验动物引进后还需试验室自行确认检验。另外,必须注重实验操作技术培训,规范操作步骤,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与应急预案,在野外工作时,也应加强人身防护。并建议院校在定期职工体检时将从事牛羊研究人员的布鲁氏菌抗体筛查也纳入必检项目,作到防患于未然。

编辑:中国肉业网.中国编辑  
 相关信息
[文]生鲜食用农产品照明等设施使用要求
[文]生鲜食用农产品照明等设施使用要求
[文]安徽肉牛养殖规模稳步提高
[文]福建省12个农产品入选新一批全国名特
[文]2024年04月26日全国猪肉牛肉羊
声明:此文未经我网许可,不得转载!否则我网有权对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我网发布此文,只为给您做信息参考,请您慎重对待此文所发表的观点给您带来的任何影响和后果,我网对因此文给您造成的任何损失和影响不承担任何责任!